<optgroup id="i0sco"><small id="i0sco"></small></optgroup>
<optgroup id="i0sco"><div id="i0sco"></div></optgroup>
<optgroup id="i0sco"><div id="i0sco"></div></optgroup>
<code id="i0sco"><small id="i0sco"></small></code>
中國遠程教育網
中國遠程教育網 客服中心
當前位置:首頁 >> 復習課需要慢節奏
 
復習課需要慢節奏


  我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聽了三節《密度與壓強》復習的同題異構課,其中一位教師幻燈片制作了多達35張,在上課過程中有些跳過,有些學生還沒充分思考就已匆匆而過,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師雖已完成幻燈片的內容,但他所預設的教學任務還沒來得及做鈴聲就響了;第三位教師從鑒別三塊金屬塊入手,引出密度和壓強相關知識的復習,整體思路非常清晰,但他設計的最后一道計算題的處理方式引發了一些爭論。綜合三位教師的上課情況,我以一道計算題的處理方式為切入點,促進自己對課堂節奏把握及如何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思考。
  
  【教學片斷】

  在這節課的最后環節,教師出了這么一道計算題:純水桶中裝有10L水,放在一質量為1kg的飲水機上,飲水機放在一個塑料凳上(純水桶和塑料凳的質量不計)(g=10N/kg)。(1)塑料凳對地面的壓力是多大?(2)如果塑料凳的每只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5cm2,則塑料凳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對于這道計算題,教師是這樣進行處理的:兩個學生上來板演,其他同學寫在任務單上,然后請寫得快的學生上來改黑板上同學所寫的。結果上來寫的學生答案五花八門,學生已改了部分。此時下課鈴聲響了,教師來不及一一點評,也就沒有時間歸納計算過程中學生易犯的典型錯誤。

  【探討與分析】
  在點評過程中,各位教師對這一環節的處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這位老師做得很好,讓學生上來板演,充分暴露學生在計算題中會出現的錯誤,讓其他同學當小老師,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也有的認為,沒必要讓學生上來板演,這樣很浪費時間,從后面學生只改了一部分教師來不及分析總結就可以看出這點。

  分析一:我很欣賞這位老師對計算題的課堂處理方式。首先,他將黑板完全給了學生。通常我們教師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喜歡霸占黑板,黑板上只有教師的板書;另一種是當黑板不存在,用多媒體課件代替了這一切。特別是后一種,教師有了更多的理由,會說在當今應趕上信息時代的步伐,所以體現在課堂上就有了那一張張放電影式的幻燈片,從而漠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其視覺疲勞,更不給學生喘息的時間。新課程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我想我們教師是需要“慢”下來,其中將黑板還給學生就是一種很好的“慢”下來的方式。它給學生留足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其他學生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因此我喜歡這位老師很淡定地把黑板給了學生,在其他同學上來訂正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指指點點。

  分析二:在這堂課中比較遺憾的是時間不夠了,計算題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雖然學生都訂正在黑板上,但缺少總結歸納。我在想,這位老師如果在前面少講一個題目,那學生可能獲得的更多。在前面的黑板中,學生“生成”了很多,幾乎暴露了在計算題中易出現的所有典型錯誤,有概念混淆,有單位換算錯誤,有書寫不規范等等。如果教師在這過程中,讓其他學生不斷發現這些“生成”,師生共同尋找錯誤原因,將它們總結歸納,那學生慢慢地就不會一錯再錯了。當然在課堂中“慢”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在前面這堂課中教師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事先確定以四人為一小組,在每個小組成員寫完后先進行討論、爭議,在小組內初步形成共識,然后教師選取典型任務單進行實物投影,其他小組進行點評、改正,這樣學生的參與面會更廣。往往我們的課堂不是內容不夠,而是思考不夠;不是深度不夠,而是廣度不夠。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慢節奏”的教學方式。

  

  【理念提升】
  一、課堂需要“慢”下來
  縱觀自己平時的教學,很多時候為了快些完成教學任務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做練習,有時往往走進一個怪圈:學生做過的題目總是一錯再錯,結果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我們的課堂成了少數人的課堂,而在這少數人中,很多可能也僅僅是考試的機器而已。綜合分析現階段科學課堂中,以下情況仍然存在。

  1.“幻燈片”代替一切,F階段,我們各農村學校普遍都已具備多媒體教學條件,網絡又非常發達,教學資源豐富,因此可以看到在平常教學中不乏幻燈片一放就是幾十張的。這幾十張幻燈片需要“快”才能放完,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我想,如果總是這樣,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學生只要帶著U盤來上課就可以了。

  2.“忽略”實驗,“忽視”思考。在當前“減負增效”政策的不斷影響下,我們初中科學教學普遍存在課時緊的問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往往對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引入只進行簡單化的處理,很多可以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卻用Flash代替,甚至直接給出課本的敘述,使學生失去了通過實驗過程理解概念的機會。課堂上經常也會看到,教師雖然提出很多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但卻沒有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往往是自問自答,說出結果了事,使學生“質疑——思維——釋疑”的思考過程被剝奪,失去了主動思考的權利。

  孔子說過“欲速則不達”。確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不是內容不夠,而是思考不夠;不是深度不夠,而是廣度不夠;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因此呼吁我們的科學課堂需要“慢”下來,更多地關注科學的本質,讓更多的學生跟上腳步。

  二、課堂如何“慢”下來

  我們的課堂需要“慢”下來,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從而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充分備學生,合理取舍內容。反思我們課堂教學“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師備課時可能很少充分、準確地備學生。教材上教學的內容很多,網絡上的課件、素材又太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合理取舍內容,避免因為趕任務而追求大容量、高速度。

  2.課堂中應有教學落實的確認環節。教學是由若干個知識點構成的,這些知識點學生都掌握了,其本質都領悟了,才能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這就需要有一個確認落實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問題提問反饋、學生自我確認等方法進行判斷,確定是否可以轉移知識陣地。

  3.重視實驗,親歷探究?茖W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學生,而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核心成分就是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而促使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有經驗的教師對實驗從來都不輕易放過,或教師演示,或學生動手實驗,真正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后再得出結論,在實驗中規范實驗操作,學會如何仔細觀察、如何記錄數據……實驗延伸了課堂,探究觸摸了科學的本質。所以教師需重視實驗,學生需親歷探究,那么我們的“諾貝爾獎”也就指日可待了。

  4.梳理知識結構,形成“腦圖”。

  教師要學會對教學內容充分分析,梳理出知識結構關聯,做到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輻射一定區間知識,從而達到提綱挈領,一點充分落實、數點同時得到充分落實的效果。如聽九年級《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時,蔣老師將三大類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圖在講述中用粉筆畫在黑板上,我們可以稱之為“腦圖”。此時傳統教學媒介“黑板”就發揮了其作用。如果我們每一堂課都能這樣精心設計,特別在復習課中教師能將之形成“腦圖”并書寫在黑板上(當然也可請學生總結歸納),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有了整理調適內化的時間,任務目標的落實也就順理成章,從而真正使課堂“慢”而有效。

  有一句話說的好:放慢我們的腳步,讓我們的靈魂跟上來。我提倡教師上課也要慢而有效!奥奔匆谐浞值臅r間、精力和教學活動過程將知識落實透徹和開闊;“有效”即這個慢不是無謂的慢,而是高質量完成任務、有成果的慢。讓我們的學生在慢中學會思考,在慢中品味我們的科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鎮中學)



頻道最新信息 頻道最新信息
·
·
·
·
·
·
·
·
·
·
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
凡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的文字、圖片等稿件均為轉載稿,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希望與作者取得聯系。如果作者不希望我們在網上使用,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服務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中國遠程教育網信息頻道

Copyright 2008-2022 cnyc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欧美和黑人XXXX猛交视频
<optgroup id="i0sco"><small id="i0sco"></small></optgroup>
<optgroup id="i0sco"><div id="i0sco"></div></optgroup>
<optgroup id="i0sco"><div id="i0sco"></div></optgroup>
<code id="i0sco"><small id="i0sco"></small></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