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趣昧”情境,支持幼兒建立自理意識
環境是幼兒自然的啟蒙教師,能對幼兒的情感起到激發和鼓勵的作用,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行為方式。適宜的環境能吸引幼兒探索思考、參與實踐,從而開啟智慧之門。因此,教師可以試圖改變區域活動中的環境,讓環境變得有趣味且符合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中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意識。
例如,可以把娃娃家盡量布置成家庭的環境,創設切菜、洗菜、抱娃娃、哄娃娃等情境,讓幼兒在這些簡單的動作中體會自己動手做事的樂趣,增加他們的自理意識。在區域活動中,用碎布料做成一幅“圖畫”,上面的小花、太陽、小草、小魚等都可以由幼兒自己動手扣上去。在這幅圖畫中還配有簡單的故事,幼兒可以邊聽故事邊完成“圖畫”,這樣既鍛煉了扣扣子這個簡單的動作,又讓幼兒充分地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增強了自理意識。
二、利用“趣味”游戲,引導幼兒學習自理方法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促進全方位發展。對于2~3歲年齡段的幼兒而言,注意力在歡快的心情下高度集中,身心發展能達到最理想的模式和狀態,能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就可利用好玩的游戲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1.根據幼兒興趣點,創編生活游戲
天氣漸漸變冷了,幼兒睡覺前要自己脫衣褲,對于這些家里的“小太陽”們來說是有困難的。在日;顒又,我發現幼兒非常喜歡玩小汽車,喜歡學爸爸的樣子開汽車。由此我設計了“小小汽車鉆山洞”的游戲,使幼兒愿意動手嘗試。
我找來了一些五顏六色的大褲子(方便幼兒穿脫)讓幼兒先來看看“山洞”里可以看到些什么,幼兒說看到自己的同伴,看到老師,看到玩具……接下來,我就讓幼兒“鉆山洞”,邊鉆邊說:“小火車鉆山洞,一下鉆進去了:又一輛小火車鉆進山洞,一下又鉆進去了,火車到站了,大家都起來要出去走走了!庇谑怯變壕驼酒饋,屁股扭一扭,把褲子提一提,在邊玩邊做中完成了穿褲子的任務。
2.利用角色體驗,引導幼兒掌握一些自我服務的方法
每次午睡時,幼兒都會把脫下的衣服亂七八糟地往床墊底下一塞,床墊立刻變成一座高高的小山,怎樣才能讓幼兒把這些衣服放在床墊下變成小枕頭呢?我又和幼兒玩起了“保護小寶寶”的游戲:“爸爸媽媽都不在,小寶寶很害怕,我們大家一起來保護他吧!家里一共有四扇門,一起來把這些門關得緊緊的。先把寶寶的房門關掉(兩片衣襟對齊折疊好),然后把客廳的房門和防盜門關好(兩只袖子折疊好),最后要把樓下的大門也關好(衣服下擺和衣領對折),四扇門都關好了,寶寶在家里就很安全了!庇螒蚪Y束后,幼兒都能認真地把衣服疊成小枕頭,特別是兩片衣襟,他們不斷想辦法嘗試著折疊整齊,而且每次折疊衣服時,還邊做邊說,在一次次實踐中漸漸掌握了原本枯燥單調的生活技能。
3.利用兒歌、故事對幼兒進行引導
幼兒喜歡玩水,玩泡泡。在洗手前,我讓幼兒都集中到水槽旁看變“魔術”。一邊變“魔術”,一邊念兒歌:“小手水里沖一沖,拿塊肥皂搓一搓,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手指縫里搓一搓,咦!變出許多小泡泡,泡泡被水沖走了,我的小手干凈了!庇^看“魔術”后幼兒有了嘗試的愿望。幾次以后,他們發現肥皂在手上多搓幾次,泡泡會越變越多:他們還發現,搓著搓著白泡泡會變成黑泡泡。在游戲中幼兒學會了洗手的正確方法,也知道肥皂的用途了。
好奇、愛模仿、想說話是2~3歲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們設計有趣的情境、故事和兒歌,讓幼兒在看看、說說中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學習、掌握動作技能。
2~3歲的幼兒有自己吃飯的愿望,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愿望,培養他們自己吃飯的習慣。有些幼兒吃飯時雖然邊吃邊掉飯粒,但我還是堅持讓他們自己吃,并在一旁隨時幫助糾正他們拿勺的姿勢。為此我編了一首小兒歌:“小調羹,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泵看纬燥埱坝變簳钇饍焊,漸漸地就完全掌握了吃飯的方法。
幼兒進餐時偏食現象也較多,有的是因為咀嚼功能發育不完善,多數幼兒是因為不喜歡吃蔬菜。于是我設計了“兔媽媽請客”的小故事,先請喜歡吃蔬菜的幼兒來示范,請其他幼兒看他是怎樣嚼的,看著同伴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其他幼兒也有了食欲,紛紛舉手說:“兔媽媽,我也要吃!痹谶M餐時,“兔媽媽”及時鼓勵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幼兒不會啃骨頭,不會吃魚,我則分別扮演“狗媽媽”“貓媽媽”,教幼兒怎樣吃肉骨頭和魚。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邊學邊吃,漸漸地感到吃飯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愉快地進餐。
三、增加家園“趣昧”互動,幫助幼兒鞏固自我服務的方法
增強幼兒的自理意識,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只有做到家園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家長們往往很迷茫,不知道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為此,我們先組織家長進行討論,請一些有經驗的家長介紹育兒方法。如怎樣培養幼兒自己睡覺,怎樣培養幼兒自己整理褲子,如何讓幼兒學會自己穿衣服等。家長們聽得津津有味,也學到了新的育兒觀念與方法。
其間我們還向家長介紹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戲,如“褲子變小了”引導幼兒自己折疊褲子的方法和步驟;“‘小汽車’送貨”形象地把小手比作小汽車,從衣袖鉆出去再把衣袖往回拉,引導幼兒自己把反掉的衣服翻過來:“小鞋子生氣了”在鞋子上各貼一張幼兒拉手(或擁抱)圖案的貼紙,如果幼兒穿對了貼紙就手拉手或抱在一起,如果幼兒穿反了鞋子,貼紙朋友就碰不到一起會生氣。通過游戲的介紹,家長也了解了幼兒園里的學習方法,更積極地配合教師,使學校教育有了延續性和整體性。另外,我們向家長提出“家長‘懶’一點,孩子能干點”的理念,讓家長在家多給幼兒創設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久而久之,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提高。
托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是伴隨著幼兒年齡特點而不斷調整的,在培養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幼兒意識的建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運用趣味的、游戲化的手段,讓幼兒在充滿趣味的游戲中,從喜歡為自己服務到愿意幫助他人,讓幼兒感受到自我服務的快樂,自我服務的自豪。